91暗网

跳到主要内容区

各组研究总览

结构材料组 | 大地工程组 | 营建管理及防灾管理组 | 绿色永续生态组 | 水资源工程与水利防灾组


 

结构材料组

教学目标

本组课程除教授进阶之结构与材料力学理论外,亦包括结构耐久性与耐震性能评估及补强等分析与设计专业知识,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并配合电脑软体之训练,培养具备结构材料专业知识及工程实务技术能力之专业人员,且同时奠定学生往后持续进修与自我学习基础。

研究方向

  • CFRP 应用於 RC 结构物之补强
  • 耐高温补强材料之开发与研究
  • 古蹟与歷史建筑物之耐震补强与补强材料开发
  • 拟动态实验技术之发展与应用
  •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技术之发展与应用
  • 以结构性能為目标的结构耐震设计与耐震能力评估
  • 桥梁与建筑物结构性能之量测、模拟与分析
  • 复合材料开发与研究
  • 綠能材料開發 ˙不確定性與風險分析
  • 大型結構之實驗研究 ˙地理資訊系統規劃與設計
  • 橋梁施工控制技術之研究 ˙GIS, GPS, RS 技术整合
  • 結構物健康診斷 ˙影像量測與數值高速運算
  • 結構物檢測評估及補強 ˙結構物隔震與減震
  • 工程材料行為 ˙廢棄物再應用
  • RC 結構耐震行為 ˙智能材料開發與研究
  • 空间资讯贬测顿贰惭规划与运用
  • 即时水情测预报系统与淹水模式之整合
  • 山域事故搜索理论与系统之研发

专任师资

  • 李有豐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應用力學與工程科學博士
  • 張哲豪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黃昭勳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土木工程博士
  • 宋裕祺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尹世洵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機械工程博士
  • 廖文義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楊元森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黃中和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王柄雄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羅元隆 日本東京大學環境學博士

未来展望

本組未來之教學及研究將針對複合與智能材料開發與研究、結構物耐久性與耐震性能評估、智慧型結構監測與檢測技術等方向發展, 期能培養專業結構與材料人才,以增進國內土木工程技術。

 


大地工程组

教学目标

本组教学范围包括大地工程技师专业及进阶学术研究能力所需要之各科目。含土壤动力学、非线性力学、有限元素法在大地工程之应用等核心科目及其他选修科目,例如:高等岩石力学、坡地灾害防治、高等土壤力学、土壤与结构物互制行為、岩石工程、活动构造之工程评估等专业课程。本组除了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并与工程业界密切联繫,以增进教学效果并配合资讯科技之发展,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的现代土木技术及学术研究人才,包括大地技师、水土保持技师及土木技师等专业资格。

研究方向

  • 深开挖工程技术
  • 大型山崩地滑分析
  • 地质活动构造分析
  • 潜盾及隧道工程技术
  • 透地雷达检测技术
  • 大地及基础工程安全监测
  • 声学与光学於破坏力学之应用
  • 空间资讯资料处理及防灾运用
  • 不饱和土壤力学行為研析与应用
  • 降雨引致边坡崩塌行為与机制分析
  • 土壤冲蚀模型分析及机器学习

专任师资

  • 陳水龍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陳偉堯 美國普渡大學大地工程博士、電腦及資訊科學博士
  • 魏敏樺 英國劍橋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陳立憲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張國楨 法國蒙貝里耶第二大學地質學博士

未来展望

大地工程组未來之教學及研究將繼續土壤與岩石之大地工程分析、監測與防災,並密切與工程界結合發展,期能培養大地工程專業之技術人才,提升國內大地工程之技術及研究水準。

 


营建管理及防灾管理组

教学目标

本组包括营建自动化、营建管理等基础研究,更深入公共工程民营化、工程合约问题之研究、营运产业经济研究、公共工程於施工规划之问题探讨、施工作业分析与模拟、施工规划知识自动擷取系统等方向。本组除了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与工程业界密切联繫,增进教学效果,并配合科技资讯之发展,进行土木工程电脑化及自动化之务实教学,以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现代土木技术及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

  • 营建与专案管理
  • 营建工程成本与财务
  • 人工智慧(AI)在营建管理应用
  • 防灾管理
  • 逃生规划与管理
  • 营建工程风险管理
  • 营建自动化应用
  • 建筑资讯模型(BIM)
  • 营建资讯系统开发
  • 工程合约与争议处理
  • 营建永续规划与发展
  • 工程设施管理

专任师资

  • 林祐正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 紀乃文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未来展望

國內外目前工程界在遭遇一連串工程問題後,應正視工程管理觀念及專業技術之迫切需求,此類相關人才之培訓也漸受重視,未來本組教學及研究方向將繼續营建与专案管理、防灾管理、營建產業經營管理等方向發展,期能培養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以改進國內土木營建工程環境,提升生產力及工程品質。

 


绿色永续生态组

教学目标

  • 训练整合土木工程、水利资源与环境生态之专业素养。
  • 具备生态工程之设计与应用的实务能力。
  • 结合生态环境、防灾理论及先进防灾技术与管理之应用。
  • 培养永续发展、循环经济的认知及新土木环工科技研发与整体规划能力

研究方向

  • 生态工程
  • 集水区规划与管理
  • 非点源污染控制
  • 地下水资源
  • 低衝击开发技术研发与应用
  • 水质评估模式应用
  • 防灾规划与都市防灾
  • 崩塌地之环境復育与整治
  • 水質自然淨化系統技術研發 ( MSL )
  • 气候变迁、温室气体管理
  • 循环经济
  • 都市热岛效应
  • 卫星与无人机环境监测
  • 营建产业生命週期评估
  • 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法(natural-based solutions,NBS)於防災應用

专任师资

  • 林鎮洋 德國卡薩爾大學土木環境水利博士
  • 陳映竹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
  • 陳起鳳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

未来展望

  • 研发新技术并配合规划与管理新观念,建构永续生态家园。
  • 以低衝击开发技术达到都市生态与防灾之目标。
  • 结合生态环境、防灾理论及先进防灾与管理之应用。
  • 強化產學合作關係,開發新一代之循环经济工程與材料。
  • 以自然生态系统思维强化都市防灾之研究与规划。
  • 将永续理念与作法结合土木营建工程,建构绿色基础建设以及韧性都市环境

 


水资源工程与水利防灾组

教学目标

本組包括水文系統監測、環境系統監測及水利防災等基礎研究;更深入河川流量量測、集水區非点源污染控制及水資源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水文氣象因子於水資源規劃及防災問題之探討、水質及水量之現地監測及分析模擬、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及防災之影響分析等方向。本組除了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與水利工程業界密切聯繫,增進教學效果,並配合科技資訊之發展,進行水利工程電腦化及自動化之務實教學,以培育具有專精技能之現代土木水利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 河川污染监测及控制
  • 地下水入渗补注之研究
  • 即时监测与决策支援系统
  • 水土生态模拟系统与保育
  • 水文量测技术之应用与研发
  • 水利防灾管理之規劃與研究
  • 河川水位流量量测及率定之研究
  • 水资源工程风险管理与决策分析
  • 易致灾地区调查与防灾策略之规划
  • 集水區非点源污染控制之規劃與研究
  • 地下水位、水质监测在水资源管理之应用与研究
  • 地下含水层脆弱度分析与污染控制之应用与研究
  • 集水区暴雨逕流管理
  • 生态系统服务
  • 气候变迁对水资源问题之衝击评估与调适策略之研究

专任师资

  • 陳彥璋 美國匹茲堡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博士
  • 朱子偉 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資源工程博士
  • 陳世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博士

未来展望

本组未来之教学及研究将继续朝水文监测自动化、水利防灾、水资源永续利用等方向发展,期能培养水利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以因应气候变迁所导致之高频率旱潦灾害,改善因降雨在时空分佈不均情况下之水资源经营管理问题,提升我国农工经济生产力及水利工程品质,并促进国内、外水利领域学术、技术及产学交流。